有人说,35岁是互联网中年人的“生死线”,也有人说互联网的世界里永远都要有危机感。在大厂奔波,年龄焦虑就像梦魇,始终挥之不去始终充满焦虑。
焦虑不是来源于年龄,而是来源于竞争压力。
根据政府部门的数据,2024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预计达到1179万人,比去年增加21万。数据变化背后就业市场竞争加剧。
如今,在大厂生存,比起以往的年薪数百万,35岁不失业成为了程序员们共同的梦想;当然最好不用996,反内卷要彻底,最好不用通勤,朝九晚六还能在国内挣美元。
这不是魔幻这是现实,中年程序员的梦想,被这样一波人给实现了。
1、35岁告别996,人生也可以没有焦虑
与国内相似,美国的码农也是高薪工作,大家都说美国的专业就两个:一个是计算机,另一个叫其他。
“我也曾在国内大厂做程序员多年,眼看到了35岁的年龄,2019年我决定去海外试试。”Peter在美国干了4年多,他说自己很喜欢程序员这个职业。
在这边Tech行业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在家办公,Peter工作的4年里有两三年的时间是在家办公,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,大家都在家里办公,另外就是工作时间相对自由。
美国IT行业压力不是特别大,不会像国内会有年龄歧视,不会有996加班。总的来说这个行业仍然是个好行业,虽然现在也有裁员,但人才市场程序员是供不应求的。
“来到这里之后,我没有了35岁还要996的焦虑。”Peter说:“之前我的公司很大,世界50强,现在是在一个小公司,小公司的管理更弹性,也能允许回国远程工作一两个月。”
对于工作之外的生活,Peter十分满意。“这儿的公司对女性也比较友好,休产假什么的都是比较容易的。”Peter说。
远在海外生活,有得也有失。
在国外,平时的社交的机会就会少很多,而且美国去哪都是需要开车,这一点不太方便,不过Peter说自己经习惯了。
远程工作的时候,就需要找其他方法社交,比如参加兴趣班,或者体育运动。有时候也会去打打高尔夫,这边的高尔夫并不贵,还挺平民的,当然也可以做做瑜伽,也可以去游泳。
“其实还是人际关系融入需要一点时间,一开始家人朋友都在国内,在这边几乎没什么社交,后来时间长了,也有一些朋友,不过这边种族歧视还是有一些的。”Peter说。
Peter在美国,也获得了一些国内接触不到的体验,比如可以去射击场,有些州对枪支的管理并不是特别严格,也可以玩车,这里玩车还是很便宜的,当然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,毕竟人工很贵。
在美国工作的一个好处是,你不用时时刻刻待在美国。实际上如果你的工作地点离墨西哥不远,周末的时候也可以去那边旅游,或者坐飞机去加拿大。
收入方面,Peter说他底薪(算调薪)+公司股票(算涨幅)+各种奖金,前两年税前有300K/year,他说这个收入在美国码农里根本不算什么,这两年因为美股的大牛市,年入600K+甚至1M+的senior/staff不少。
“最重要的是假期超级多。”Peter说:“10天法定节假日,22天内部假期,一年差不多工作200天左右。”
2、国外巨头也加班,海外晋升是障碍
N久没联系的同学Bob,这几天突然跟我联系了,说是许久没见面聊聊天。原来之所以没经常联系是因为这小子去了美国。
一见面就拉住问他:海外是不是没有加班?没有996?他说有加班,但没996。不过,美国公司也确实有加班的情况。Bob说,他有个群,里面有微软和亚马逊的员工,他们是比较忙的,也会经常加班。
但是,最大的不同是,国外公司领导看到大家加班,第一反应是争取多招人,不会出现领导没走,或同事没走,必须加班到九点的情况。
也许是因为工会的原因,也许是怕被罚款或者怕多掏加班费,国外公司领导大都不愿意看到员工加班,这边非常看重work life balance,偶尔加班也会给强制安排休息。
对于35岁裁员的问题,Bob说老外难以理解。
说到底是个供需关系的问题,Bob说,国内程序员供远大于求,而美国呢,求远大于供,所以才会导致,美国的程序员招不够。美国这么多大型科技公司,美国人又不爱干这个,只能从外面招。
说到工资的问题,Bob说一些岗位工作薪酬不一定有国内高,因为国内互联网发展太快了,如果考虑到税和生活成本的因素,某些岗位国内可能还要好一些,但对大部分普通的岗位来说,平均收入还是那边要高一些。
从Bob口中得知,美国由于税率高,包括联邦税和州税高的地方有40%+,不过有的州不用交州税,联邦也有30%+的税要交,去掉税收入可能跟国内差不了太多。到那边去的程序员更多的主要还是在意工作环境。
中国人在那边的平均收入其实不如印度人,Bob说,由于印度很多人本来都说英语而且美国科技公司的印度籍高管挺多,所以其实中国人的平均收入是不如印度人的。
关于升职的问题。
母语不同,文化不同,导致的晋升障碍是客观存在的,这一点国人非常吃亏。印度就好很多,因为他们从小就讲英语,以英语为母语,跟老外沟通完全没障碍。
当我问到如果去那边需要怎样的条件时,Bob说:“能不能适应那边的生活,我觉得第一看语言,如果语言上没有障碍就基本没问题,第二是看能力,你的能力强你就可能会有更好的薪资待遇,资本主义国家有钱才能生活得比较舒服。”
3、从国内大厂到东京,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
“2012年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就加入了XX(某互联网大厂),然后当时公司处在起步期,也是一个从零到一的一个过程。”在日本东京工作的Ray表示:“之前也在XX(某通讯大厂)工作过,后来工作期间也渐渐觉得自己的视野比较狭窄,也想提升一下自己,所以就重新以留学生的身份开始学习、工作。”
谈到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来日本,Ray说主要是为了想提升自己,也觉得对日本的文化比较感兴趣,由于自己在国内学的是文科,觉得应该提升自己一个理科的技能,就从传播学转到了信息技术科技,由于当时AI刚刚萌芽,就选择了做数据分析。
对于国内普遍存在的35岁年龄焦虑问题,Ray说他今年33岁,虽然也接近35岁了,但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焦虑。“我个人比较崇尚强者,其实只要(工作)能力够强,就不会有焦虑。”
谈到现在的工作,Ray也并没感到特别焦虑。
“我觉得倒没有那么的卷,我觉得因为这个卷我不知道该怎样定义,也许每个人对于卷的看法不一样,比如说有的人会将加班就是卷,有的人会觉得做的项目跟自己想要从事的项目不一致,就是卷。”Ray说。
对于加班的问题,Ray是这样看待的:“如果这是你想要做的,并且能够加班实现自己的成就感,并且加班费这些待遇都有的话,那我觉得没什么,只要在不伤害身体基础上是可以接受的。”
Ray的一天从早上6:30开始,15分钟洗漱、简单运动一下,吃完早餐来到7:30,简单收拾一下出门。每天通勤时间大概door to door是40分钟,9:00正式开始上班,开早会,制定一下今天的日程,做一些邮件或者是电话的跟进把昨天没有解决的事情解决完。
12:30到2:30之间午餐一个小时,工作复盘会在下午4:30到5:30,写完日报简单复盘一下然后制定明天的安排……
“们正常打卡是六点钟下班可能会耽搁一些,大概在6:40左右离开公司。”Ray说,虽然公司也有加班,但平均每天加班时间在30-到40分钟左右。
这是Ray的普通的一天,用他的话来说对自己负责,也对公司负责,不让自己内耗也没有那么多焦虑。
对于工作强度,Ray表示与国内大厂比现在公司会比国内好20%,国内大厂的业务量比较多,对接的客户也多,这是大公司的一个通病,跟小公司比没有那么高效。
收入水平方面,Ray表示大概在28万到30万人民币之间,自己居住在东京的核心圈,位置相对于北京二环以内。
“未来十年我应该会留在东京。”Ray说:“我觉得在东京我能接触到的资源会比在中国大陆更多,我也希望更有机会能代表华人去更多地接触这个社会。”
4、出海的道路上,大厂程序员没有危机
Bossjob数据显示,自2024年开年以来,来自日本、新加坡、美国等国家的web3和远程工作的招聘需求增长。从招聘条件来看,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中英文过关的工程师岗位上,对于年龄,却没有明确的限制。
对于国内的“大龄”程序员们来说,出海正在成为国内程序员们就业的新选择。
实际上,无论是出海还是远程工作,也都“有得也有失”。比如,海外员工要自己处理税务、社保、医保等问题,再比如虽然没有996,但工作安排比较紧凑。
海外企业在招聘上也希望能够压低成本,所以一些公司宁可招在本地工作的远程岗位。一方面可以用国内相同的薪资成本招到合适的人才,另一方面由于这类合同大多是一年一签或者两年一签,周期相对更多。
总之对海外科技企业来说,跨国雇佣员工的确是一个性价比之选,开在美国的公司远程聘用中国员工的性价比也很高。
当然,对于正在35岁危机的朋友来说,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始终是首选。在国内远程工作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只是,需要注意的是语言始终是海外工作或者远程海外工作的一张入场券。很多朋友英语阅读水平没有问题,但口语却是一言难尽。如果真的想到国外工作,语言真的非常重要,毕竟工作这件事儿是需要与人沟通的,这一点尤为关键。
另外,不要冲动地做决定。选择一份工作其实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。这个过程里重要的不是在于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,而在于能拥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。
人总是会习惯于自己的舒适区,但一旦到了某个节点,比如35岁的年龄节点,那么作为程序员的你,也许就必须去改变。
改变是不容易的,即便是出海,也还是要重新投递简历,跟面试官沟通,但只要抓住那么一两次机会,人生轨迹或许就能有所不同。
文稿出自《商业新知》
上一篇:就业知识分享:深入解析职场礼仪
下一篇:返回列表
热门专业排行榜